2008年语文市质检第Ⅱ卷情况分析
语文评卷中心组
第三大题
7题——
存在问题:
第(1)小题:
⑴字词的把握。
字词的把握一般要尊重原文,在无法直译的情况下,方采用意译。例:
“说说你的志向吧?”
“盍”,何不的合音。翻译中应体现出来。
⑵句子整体语意的把握应有所依托,解释合理。
第②句的解释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是从句法角度理解:“我愿使老年人生活安定,使朋友信任我,使青年人怀念我”。这种说法强调文言文词性的活用特点,且来源于何晏、邢昺的《注疏》的评注:“愿老者安,己事之以孝敬也;朋友信,己待之以不欺也;少者归,己施之以恩惠也。”侧重在我与老者、朋友、少者双方的关系。
二是从思想内容角度理解:“我愿老者得到安养,朋友互相得到信任,青年人得到关怀。”这一解释重孔子的思想主张,源于朱熹的《集注》:“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孔子言语本来个性、特定环境特点是很强的,后人的整理评点使其共性的内容突显。)
学生翻译时,译文的出发点不统一。如“老者得到安养,朋友互相得到信任,使年青人怀念我。”文句前后不统一。
⑶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通顺,语病较多。
“我愿老者得到安养,信任朋友,关怀青年人。”(结构上不一致)
“安定年老的人,信任朋友,关心年少的人。”(句式不合理)
第(2)小题:
⑴以翻译代内容理解,缺乏归纳。应对三个对象(“老者、朋友、少者”)三个内容进行整合(前者归为“天下”,后者归为“仁爱”)。
⑵对儒道两家观点不理解,做题时机械套用。例如“淡泊人生,爱民的儒家思想。”
⑶答题不切中要点。如“孔子的志向是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孔子的思想观点是有机统一的,各内容之间紧密联系,这就导致答题的模糊性。实际答题还是应当考虑具体的语言环境。
复习建议:
文言文翻译应强调直译与意译这一环节,加强这一观念训练,可作些直译与意译的对比训练;直译时应注意文从句顺。
意译方面的教学指导应引导学生找准翻译的依托,如思想内容依托、句式特征依托等,翻译时不应过于主观,过于盲目。
经典名著的思想内容理解时,最忌讳的是大而泛,细而乱。指导学生复习应有整体内容理解的指导,也应有具体内容的分析。
8题——
存在问题:
第(1)小题
①语句“眉眼盈盈处”意思理解错误,例:
“指眼里充满泪水,使眉与眼之间显得波光盈盈。”
对“盈盈”一词理解的错误,导致本词语意理解上的错误。
②对“眉眼盈盈处”所表现的对象不明,例:
“盈盈有含情脉脉之意,借此表达惜别之情。”
“眉眼”对应“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一比喻句,指的是山水。是行人所去的地方(浙东),联想引申,合理的应是远方的人(鲍浩然的亲人。)而不应是眼前的人。
③答非所问,例:
这一小题所提问的“新颖巧妙”一语,是针对构思及各类手法的考查,答题时应围绕这一方面答题,但还是有一些学生对题意不理解。
第(2)小题
①重点不明确。“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是题干提问,很多同学却回答在“才始送春去,又送君归去”一句,如:“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②这一小题本身也有两种合理的理解。一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祝福,一是表达了对春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惜春)。两种答题均可,但两种答案(情感)来自于不同的理解角度,简要分析时,应体现出不同的切入点。如“作者把送春与送别交织在一起来写,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或“作者借送别友人回江南,表达了自己对春的赞美与向往之情”,然而很多学生把两者混在一起。
复习建议:
答非所问是诗词鉴赏中常见的毛病,就应试来说,诗歌复习的起点是语句内容的理解,而终结点也是语句内容的理解。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障碍在字词,许多学生泛泛理解,答题时堆砌一大堆手法,简析时,却“法”不达意,复习中应强调学生从字词入手去理解诗歌。
抒情主体是诗歌情感的依托,复习时多引导学生对抒情主体的分析理解,尤其同一诗中出现多主体形象(本诗中有“友人的家人”、“友人”、“诗人”),应引导学生进行区分对象主体与抒情主体的区别。
9题——
主要问题:
1.书写潦草字迹难辨。
2.同音近音笔误,例:云(赢)粮 、首(守)拙 、雀(鹊)桥 、嬴(赢)
3.形近字错,例:羸(赢)、尤(犹)、骛(鹜)
4.通假字错,例:影(景)
教学建议:
1.强调理解记忆、认真书写。
2.默写的重点容易出错的地方,尽可能再作提醒。
10题——
主要问题:
1.留白多,字数太少,回答不完整。
2.张冠李戴,如,把“觉慧”混为“觉民”或“觉新”。
3.胡编附会,如,关羽到华雄家喝酒,或关羽正喝酒华雄来挑衅等。
4.缺乏必要的背景交代,例如:
5.笼统空泛,例如:

6.概述不简洁,无关紧要的枝节多,如关羽的面貌形象,高家捉鬼之事等。例:
7.主次详略缺乏全盘考虑,前松后紧,如上例。
8.关键细节遗漏,如“酒尚温”,又如鸣凤之死对觉慧的影响等。
教学建议:
1.归类辨析。对容易混乱的人与事,引导学生分类辨析掌握。如觉慧三兄弟,几个著名的战役,几个武将等等。
2.明重点,抓关键。
3.把握好叙述与概括的“度”。
4.下笔前先整体考虑,安排好各部分字数。
第四大题
存在问题:
11题——
第一问,问题是“作者是怎样发现这块‘石头’的?试概述之。”许多学生未看清题干的要求“怎样发现”,约有50%的学生回答“在哪里发现”。出现了这样的回答:
“作者不经意间遇见。”
“在一个朋友的菜园中发现。”
“发现它被雨冲刷着立在菜园的矮墙上。”
第二问,问题是“这样写的作用?”大部分同学未能抓住作者的思路,只在个别字词上打转,由石头与家里气氛不和谐,说明它是“平凡”的,未能抓住石头“奇异”的特征。较多出现了这样的应答——“先阐述‘石头’的由来,进一步说明石头的‘不起眼’”“突出它的平凡,这也是我收养它的原因”。
还有不少同学完全是套用格式,如:“它承上启下,从而引出下文。”“较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12题——
题目是“按要求分析句子”,第一句是“只有年轮如眼,审视着朦胧的天地。——简析这句话的表达特点及其效果。”学生对本题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掌握较好,70%左右的学生回答正确,懂得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但也有一些学生未审题,只是把这句话的含义扩展开去,如:“这块石头饱受风雨,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见证,即使再大的风雨,它都镇定自若审视着苍茫的天地。”在“表达效果”这一点上,不少学生泛泛而谈,如: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
“把石头的年轮形容成已经经历历史沧桑的眼睛,这就更能体现石头的价值。”
“比喻恰到好处,更让人体会到年轮的深刻含义。”
“按要求分析句子”的第二句是“躁动的生命,不觉间澄明恬静起来。——‘躁动’与‘恬静’是否矛盾,为什么?”学生大多懂得“‘躁动’与‘恬静’不矛盾”,但不懂得这是写“我”心情变化;而只是描述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如不少学生这样回答:
“‘躁动’是指生命波折起伏不定,‘恬静’则是内心那份对生命热爱之情。”
“‘躁动’是写石头那数不清的岁月奔波,而‘恬静’写石头有了永恒之台使它躁动的心恬静下来。”
“通过‘躁动’与‘恬静’的强烈对比,作者在写作中得到启示。”
13题——
题目是“概括第⑩—⑿中‘石与我’的对话所揭示的两条深刻道理”学生未能把握题干“对话所揭示深刻道理”的意思,不少学生理解为“作者通过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回答时就有所偏差,如:“作者把‘石头’的由来和惨淡的经历描述得老了淋漓尽致,进而为石头感到同情,对宇宙的无情感到无奈。”
14题——
题目是“请联系你在现实生活中所了解的人或事,谈谈你对‘生命大大长于自己的年轮’这一句话的理解”。题干中有两个关键点“现实生活”“人与事”,既是“现实生活”,就不能举虚构的事例,不能举小说中的事例。但不少学生未理解这一点。存在着最大问题是,学生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显然, “生命”指的是“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有限的生命所创造的贡献等等”“自己的年轮”则是指个人实际的生命。不少学生只是抓住个别词语任意发挥,如:“岁月不等人,我的生命是很坚强的,生命由自己主宰”“人生只有一次,每个人都应把握自己的一生,活出自己的生命来”“一些贫困山区,那里的孩子有些与我们同龄,却享受不了我们的生活待遇,他们必须肩负家庭生活重任,常常面临饥寒交迫”“人要活得有意义,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要有不屈不挠的生命力,而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是此消彼涨的。”“在挫折中战胜自己,在失落中坚强,经历坎坷的磨练,生命会更加顽强。”
复习建议:
1.要抓住作者行文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思路,真正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才能回答到点子上。
2.审清题干的要求,教师在题干关键点上讲透彻,抓住文章的信息点。筛选文章的信息点是教学的关键,还要教会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在把握文章基础上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应是现代文教学的重点。
第五大题
15题——
存在问题:
1.搭配不当。如将“狠抓”改为“消灭”或“消减”,与“气焰”不搭配”。
2.改变原意。如将“人次”改成“人”;把“抓获现行违法犯罪人员4人,其中通缉犯47人”改为“抓获现行违法犯罪人员47,其中通缉犯4人”或“抓获现行违法犯罪人员51人,其中通缉犯4人”人。还有不少同学把“解决当前治安的突出问题”视为“语序不当”而改为“解决当前突出的治安问题”,也改变了原意。
3.不合逻辑。如把“赃款赃物”改为“违禁物品”,将摩托车也视为违禁物品;认为“通缉犯”从属于“现行违法犯罪人员”。
4.写错别字。因将“赃物”抄成“脏物”而失分的不少。
复习建议:
1.针对病句的六种类型进行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出典型病句,增强学生辨析病句的敏感度。
2.强调“不改变原意”是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
3.“辨析并修改病句” 这一考点,考查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基础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总复习时,不能急功近利,只讲病句而把近义词辨析、虚词的运用、成语的运用等知识点全抛开。
4、要让学生多读些书报,增长见识。将摩托车视为违禁物品或认为“通缉犯”从属于“现行违法犯罪人员”的同学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常识。
16题——
第一要点2分,写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仍不及世界水平”或“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低于世界水平”给1分,写出“扩招不是盲目的”或“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的理性扩招是符合高校发展规律的”给1分。
第二要点2分,写出“人才判定的标准(或‘人才观’)发生了改变”或“在现阶段评价高等教育质量须以现行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为前提”或“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已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素质型’转变”给1分,写出“认为高等教育下滑的论调不够客观公正”给1分。
存在问题:
1.不加分析,照搬导语。如第一要点答成“认为扩招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盲目扩张规模的论调是片面的,值得商榷”。
2.断章取义,没有把握住文段的语意重心。如文中的第二要点要从第四段概括,该段的首句“对于‘高等教育下滑’的相关论调”已提示了答题方向,可有学生却答成“在现阶段,我们必须实行大众教育,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素质型’转变”。
3.语意不明确。如将第二要点表述为“不能再用以前的方式,而是要颠覆以往的标准”。
4.改变原意。如将第二要点表述为“要转变人才的思想观念”。
5.审题不清,滥加主体。题目要求概括观点,不少学生表述为“杨志坚认为……”。
复习建议:
1.引导学生注意审题,不能机械地照般导语。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键。应结合现代文阅读的复习,让学生学会把握、概括文段的要点的基本技巧。
3.引导学生关注时事。
17题——
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薄弱,如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有考生将“高调”置换为“独具匠心”,将“低调”置换为“安贫乐道”,显然他对“独具匠心”和“安贫乐道”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并不理解。
2.没有审清题目要求。题目要求用另一词语置换,有些学生理解为解释词义了,如将第一处答成“很张扬”或“积极宣传”。
3.结合语境分析词义的能力较查差,词汇贫乏,如将“高调”置换为“兴高采烈”或“高度亮相”、“高声宣扬”、“张灯结彩”、“招摇”、“高姿态”、“敲锣打鼓”等;将“低调”置换为“普通化”、“客气”、“中规中矩”、“暗淡”、“简单”、“随便”、“厚道”、“平易近人”、“质朴”等。
4.错别字频出。如“隆重”就有四种错误写法:隆众、容众、容重、荣重。还有把“谨慎”写成“紧慎”,“大张旗鼓”写成“大张齐鼓”或“大张其鼓”。
复习建议:
1.扩大阅读面,多积累一些词汇。一些学生不能准确答出此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词汇贫乏,
能感知所给词的大意,但无法准确表述。
2.多读时文,关注词语的发展变化。题目所给材料中的“高调”与“唱高调”的“高调”是不同的,这体现了词义的发展。
3.夯实基础。如错别字的辨析,如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第六大题
话题:边缘
采用“提示语+题+要求”的方式出题。语题本身富有比喻性与象征性,范围比较大;提示语本身有明确的指向性。审题时应着力挖掘“边缘”这一话题的内涵,如交融处的创新地带,为人所忽视的成长领域;也可以是以特立独行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理想或坚守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遗产或人生启迪。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比较严重的套题现象,比如以《徘徊在选择的边缘》为题,可行文时却偷换了话题,通篇写“选择”;以《爱与恨的边缘》通篇罗列爱与恨的种种表现,边最基本的戴帽穿靴也没做到。
2..主意模糊不清,似是而非,没有挖掘“边缘”这一话题的内涵,只游离于其外延,徘徊于话题“边缘”的边缘,例如,以远方为边缘,以平凡为边缘,以贫穷为边缘,但又没有具体分析它们与边缘的内在关系,如平凡者,贫穷者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处在社会的边缘,等等。
3.没有重视提示语的暗示,写出边缘地带所蕴藏的积极的意义因素,造成主旨不鲜明。
命题:《路》
路,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均可以展开联想;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但拼凑现象比较严重,引用的材料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段落之间没有心要的过渡。如以小标题的形象,国家之路,家庭之路,我的人生路,酸,甜,苦,辣 等等。
不少学生未能发掘“路”的内涵,如平凡,静默,承载,不论泥路,柏油路,大路小路都默默承载,成为纽带,让人们达到远方,无怨无悔。
复习建议:
写“一题”训练“一类”,例如,通过写“路”(包括老师充分的讲评),学生对这类题目(一个词的作文题),从审题到构思、选材,都具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具有写作的“经验”。
——时间匆忙,以上分析仅供参考。